近日,水产学院白旭峰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quacul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 dissection of body color and behavior patterns in colorful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nd assessment of the germplasm for breeding ap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8种体色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变异与演化关系,鉴定了不同种质特异的遗传位点与调控体色变异的候选基因,为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1 8种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种质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是我国最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之一。近年来,在双水双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加持下,小龙虾年产量跃升至我国虾类之首。目前,种质单一是制约我国小龙虾品种改良的瓶颈。为此,该团队从多个地域采集了野生型(野生和养殖群体)与7种不同体色变异的小龙虾种质群体(图1),通过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分析首次揭示:小龙虾野生型群体与上述7种体色种质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体色全黑种质——黑魂螯虾(Black King Crayfish)的基因组序列与野生型的差异最大(遗传距离最远);此外,黑魂螯虾表现出“螯小且温顺”的表型与行为特征,具有较大的育种应用潜力。
综上发现不仅为小龙虾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而且为体色改良提供了关键候选基因(SCARB1);尤其,利用黑魂螯虾改良打斗习性减少互残,有望实现小龙虾高密度、集约化高效养殖,进而促进其产业升级与发展。
我院白旭峰教授是论文通讯作者,研究生彭波和冯子建为共同第一作者,谭云飞、朱鑫涛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该研究受到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项目支持。
原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484862500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