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至7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实践团队赴湖北潜江市楚垸湖,开展“耕读路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楚垸湖生态农业公司执行董事胡志明的带领下,前往虾稻种养一线,深入调研当地虾稻种养示范基地。
带着理论,解锁实践密码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带着课本中的理论认知走进潜江稻田,期待着在泥土和稻苗上解锁实践密码。然而,而初到虾稻基地,那片看似寻常的稻田,便为我们上了”理论与实践“的生动一课。
七月的天气炎热,团队成员手持卷尺实地测量,发现水稻的密度竟然远远超出课本的理论值,比起“常规水稻每亩1.2万株”的标准高了近三倍。

潜江楚垸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附近过密稻田图(陈慧慧摄)
“如此高密度的种植,不怕减产吗?”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在团队成员心中盘旋。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深度采访了基地经验丰富的农户龚德茂。他笑着解答,在虾稻种养的一年一季稻作模式中,高密度养殖能有效增产。这里的关键是小龙虾的养殖会让土地更加肥沃,相对于普通稻田来说,抗倒伏能力更强,这是虾稻共作实践中摸索出的特殊规律。接着走访老新镇,团队成员对其他稻田展开测量,不论是粳稻,还是杂交稻田,或是籼稻田,都有着远超理论值的密度。看来课本的理论一定要在实地中,才能发现是否行之有效。

老新镇试验田水稻与小龙虾环沟图(方俊龙摄)
无人机,让传统农业焕然一新
科技的飞速迭代,正让农业生产技术经历着颠覆性的革新。跟随龚德茂先生的脚步,我们亲眼见证了基地里无人机施农药的场景:旋翼嗡鸣着在距稻田的低空掠过,精准均匀的落向田垄——这一幕生动标识着,农业早已告别了“精耕细作、劳力密集”的传统模式,迈入了机械化耕作、技术驱动的新时代。

无人机撒农业起飞前图(杜昀龙摄)
“现在不一样了。”龚先生的话印证着这种变化,“农闲时,我一个人就能管完基地四百亩地;只有农忙季,才需要临时添些人手。”无人机等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后,我们专访了基地执行董事胡志明先生,当谈及农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时,他直言更倾向于招收研究生,核心始终落在“实践经验”上。“你看龚德茂,”他笑着举例,“会开货车,手里攥着无人机操作证书,还有整整三年的水稻种植实战经验——这些才是农业里最顶用的硬本领。”

老新镇团队成员采访胡志明图(陈慧慧摄)
两虾一稻里的致富经
第四日,我们参观了基地的实验田。前来收购的企业人员忙着将罗氏沼虾幼体装箱,这些小家伙将被送往新的养殖区继续生长。一旁的罗先生笑着介绍,这正是楚垸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摸索出的“一年两虾一稻”轮作模式——两季小龙虾、一季水稻,再穿插一季罗氏沼虾,让土地在四季里始终不空闲。

杜昀龙协助企业人员捕捞罗氏沼虾(陈慧慧摄)
小龙虾翻松土壤时留下的孔隙,成了水稻根系呼吸的通道;水稻生长吸收的养分,又为沼虾提供了天然的净化环境;而不同品种的虾类轮养,更能平衡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让地力在循环中越养越活。这种对土地的极致利用,绝非掠夺式开发,而是遵循生态规律的协同共生。

25-7-17清晨老新镇龚德茂收地笼图(李十庆摄)
这片稻田的故事,其实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打破了“农业=粗放”“土地=单产”的固有想象,证明当理论扎根泥土、科技赋能田间,农业便能在守正创新中释放出惊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