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正文

水产学院校友“90后”夫妻档合力创办水产养殖基地

日期:2025-08-05作者:张顺 罗少坤 审核人:毕晨 王佳怡 浏览量:

在宜秀区白泽湖乡大枫社区,有一个由“90后”夫妻创办的水产养殖基地,丈夫潘宏是2013级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学生,妻子王晓晴是2012级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学生,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们既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科学养殖的本领,返乡创业以来,为当地传统水产养殖行业送来了一股科学养殖的新风。

吃苦耐劳,乐在其中

7月31日上午7时许,记者来到宜秀区白泽湖乡大枫社区,走进潘宏的水产养殖基地时,他正在塘边给鱼喂食。记者跟随潘宏走在埂上,来到一个个塘口,他用铲子铲起饲料,然后撒入塘口中,鱼儿争相抢食,水面上顿时欢腾起来,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潘宏在给车上水箱加水,为装鱼做准备(罗少坤 摄)

“这些都是鲈鱼,数量最多。”“麦穗鱼利润率最高。”“这个罗氏虾半个月后就可以上市了。前面还有溪石斑鱼、马口鱼、虾虎鱼等。”谈起“养鱼经”时,潘宏滔滔不绝。他皮肤黝黑、身材健硕,每走到一个塘口,他就用料台把鱼捞起来给记者看。

这个养殖基地共200亩,其中水面110亩,共有11个塘口,在塘鱼虾10余个品种约200万尾,基地其他土地种了些玉米、芝麻等。

潘宏和妻子王晓晴同岁,今年都是32岁。王晓晴目前正忙着在外联络市场,基地则由潘宏全面负责。7月30日傍晚,潘宏用车装了200斤溪石斑鱼,到批发市场加水站换水后,立即开往安徽肥东,送到一家经销商那里,等到回家时,已是午夜12时。睡了几个小时,早晨4时30分,他又起床开始巡查塘口情况了。

“搞水产有时忙有时闲,这段时间就是忙的时候,我大前天跑了一趟浙江杭州,送了600斤溪石斑鱼过去,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现在溪石斑鱼上市,本地市场每天要卖三四十斤,外地市场每周要卖四五百斤,都是我一个人开车送过去。”潘宏言语间丝毫不见疲惫的神情。

上午8时许,天空下起了雨,习惯了日晒雨淋的潘宏并没有急着躲雨,等把鱼食都喂完了,雨也下大了,记者和他才来到办公板房躲雨。

雨停后,按照计划,潘宏上午要给本市一家经销商送一批溪石斑鱼。上午9时许,潘宏将运送水车开到水渠边,爬上车接入水管,给其中一个水箱加满水,再把车开到塘边。随后,潘宏拿了两个地笼,来到塘边,转身一抛,待地笼沉入水底,再追加一把饲料。

过了10多分钟,潘宏开始起地笼,记者拿着鱼筛准备接鱼。他扯起地笼,只见里面一条条溪石斑鱼蹦跶着,他将鱼倒到鱼筛里说,这样可以把小鱼筛掉,等长大了再捕捞。就这样,记者和潘宏一起配合着起了几个地笼,筛掉小鱼并将大鱼装进了车上的水箱,准备出发。

“我这一整车可以装四五千斤鱼,今天一个水箱装了50斤溪石斑鱼,虽然量不大,但一斤能卖40元,这么多就是2000元,成本大概1000元,对半赚。”潘宏一边开车一边说道。

到了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商门店,潘宏赶紧给水箱放水,随后用网兜捞出鱼上秤,按重量和经销商曹先进结算。

曹先进告诉记者,溪石斑鱼是高档鱼,在本地不多见,潘宏是他唯一的供货商,他是潘宏在本地的唯一经销商。这种鱼卖得很好,一般卖到旅游景点及其他地方的饭店。他下面还有经销商,到顾客手里每斤能卖五六十元。

送完了鱼,潘宏紧接着又去检修车子驾驶室的空调,中午回到基地给鱼喂食,下午还要去一家养殖基地送水泵,给基地负责人做一下鱼的健康指导……一天时间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奔忙着。

学以致用,养殖有方

辛勤付出总有回报,整个7月份,潘宏的水产养殖基地共销售各种鱼类近2万斤,创下了30余万元的销售额。不过,不怕苦不怕累是一方面,科学养殖也很关键。

潘宏201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在江苏盐城的一家水产养殖基地做了几年技术员,2022年底回到家乡安庆,2023年在大观区海口镇开始创业养殖水产,2024年转战宜秀区白泽湖乡。妻子王晓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硕士。对于传统的水产养殖行业来说,他们这样的名校大学生的加入,为这个行业送来了一股科学养殖的新风。

“我们这个专业入行门槛低,但要想真正盈利,门槛却很高。书本的理论和真正的实践不同,并不是挖口塘、放点水、丢点饲料就能养好鱼的,需要做一个完整的养殖模式设计,结合本地销售路径,以盈利为目的,根据市场去倒推,定位品种,解决‘痛点’,才能做到科学养殖。”潘宏说。

记者(左)配合潘宏(右)起地笼、筛鱼(刘忆萍 摄)

在潘宏的水产养殖基地,记者见识到了不少像溪石斑鱼一样从未听说过的水产品种,这些都是他和妻子结合市场需求摸索养殖的小品种鱼。小品种鱼销量不大,利润率高,麦穗鱼、溪石斑鱼、马口鱼等利润率可达50%至100%,甚至更高,只要解决销路,抢抓市场获利会很丰厚。

潘宏说,传统水产养殖户往往想着投下鱼苗年底就有收成,舍不得也不敢过多投资,这也是不行的。一个塘口投下了多少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心里要有一笔账,这些都要依赖专业知识。

走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每个塘口至少有3台增氧机。潘宏说,他的基地是高密度养殖基地,每天光饲料就要6000元,高峰时期要上万元,110亩的水面有三四十台增氧机,每月电费就要1.5万元,为了满足安全稳定的用电需求,配电箱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另外,基地每个塘口的周转率或者说利用率非常高,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创造更多效益。

养殖基地的养殖大头还是鲈鱼,目前,潘宏正在研究鲈鱼高温期上市计划,鲈鱼高温期上市价格好,利润率可达50%以上。

在一个鲈鱼标苗池边,潘宏介绍,这个标苗池正在进行鲈鱼的苗种培育,标苗池中鲈鱼的日常保健、水质控制等工作都是他自己在做,明年5至7月上市。旁边塘口的鱼刚刚卖完又放了鲈鱼苗,准备明年7至9月上市,现在所做的都是为明年高温期鲈鱼养殖、上市打基础。

投喂管理、鱼病防治、水质调控、生产模式设计……潘宏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户外,返乡创业之后,他的皮肤晒黑了不少。与他同专业的同学有200人,坚持在一线养殖的屈指可数,父母也希望他改行,但他说自己从没想过干别的行业,而且现在来看,这个行业是真的选对了,目前养殖水产效益很稳定。他和妻子经常讨论养殖技术、市场销路等,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在此,现在虽然工作量大,但是收获也不小。

“安庆本地市场高温期鲈鱼缺口约40万斤,我们要争取填补一半;罗氏虾在本地市场也比较稀缺,也要扩大养殖规模……”谈及未来几年的打算,潘宏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明年,他和妻子计划还要在市区别的乡镇承包塘口,扩大养殖规模。“我们还要把所有小品种鱼的经销商确定下来、稳定下来,定期供货。”潘宏信心满满地说道。

本文转载自掌上安庆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aq.zsaqnews.cn/pages/2025/08/05/b70ecd7afad248c4994a132cb98fc795.html?prais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