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上善水产人】历红丰:心怀创业梦,下乡为三农

日期:2016-12-03作者: 审核人: 浏览量:

历红丰耐心接待来访乡民

“这里每家每户厅堂正中间都放着毛主席的挂像”“这里管爷爷辈的老人叫‘爹爹’,奶奶辈的叫‘婆婆’……” ,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的历红丰热情地介绍着,仿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

走在杜皮乡孙家冲村的山坡上,大车驶过,扬起漫天黄土沙尘,将历红丰整洁的白色短袖和运动鞋蒙上一层又一层灰,他却习以为常。同行的记者四处躲避尘沙叫苦不迭,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抵达山谷里的孙家冲村,他却笑说自己一个人15分钟就可以走完。下山时他为大家安排了一辆面包车,而自己坚持徒步返回。

历红丰到这里不过才一年时间,2015年6月于我校水产学院毕业,同年8月赴黄冈市团风县杜皮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陪他一同来的,还有他一心为农的拳拳初心和从未停息的创业梦。

历红丰接受记者专访

“说实话开始并没有什么服务于农村的远大想法,直到后来在华农参加村官培训,才开始萌生出扎根基层的想法。”历红丰诚恳地说:“其实我觉得‘新农人’这个标签,是一个比较值得尊敬的职业。‘新农人’指的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群适合现代发展的农业工作者。(新农人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所以现在我很庆幸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让我也有机会成为一名新农人。”历红丰回忆,大四时已经找到不错的实习机会,但一心想做生态立体模式下养殖项目的他选择了报考“村官”,彼时由于时间冲突并没有准备考试,准确地说是 “裸考”,但顺利通过了。

成为一名村官,对历红丰来说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历红丰出生在黑龙江的农村,“服务农村的情怀到这里才被更深地激发,但心底里一直都有。”在广袤的农场里成长,闻着泥土的气息,听着机械作业的声响,他对三农有自己深切而直接的感悟,面对热点问题、时事政治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带着感恩的语气讲述了大学期间的成长和磨砺,众多恩师同学的名字,他都能清晰地说出。除在水产专业学得扎实的农学知识外,三年的团委学生工作经历也让他十分珍惜。历红丰同时修读了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书桌上罗列了一排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书籍,还带些得意地给记者翻看了当年优异的成绩单。

历红丰所在的办公室,窗户桌椅已显破旧

“刚来时还是有一点失落的,出行和购物很是不便。因为团风县杜皮乡是这里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乡”,历红丰坦言。但艰苦的条件和他乐观的心态形成强烈反差。“男孩子嘛,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也不想家”。他嗓音里依然带着东北人特有的洪亮和高昂,“爹爹!”“婆婆!”时常看到他隔着老远就冲乡亲们亲切地打招呼,也会走进逗逗大人怀中的小朋友,捏一捏小孩子圆圆的脸蛋儿,冲着小孩儿笑,小孩儿也回头冲着他笑。

和村民,他有自己的相处之道。初来时,就主动地向每一位遇到的村民介绍自己,常常骑自行车串门,晚上坐在村口大石头上和村民聊天,“还有就是笑嘛”,他调皮地说,“你一笑人家就会对你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因为他们人很好,我人也很好,相处起来矛盾就很少。婆婆们常喊我到家里吃饭。”作为村官,面对村民上访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常人看来琐碎棘手的事,历红丰都能迎刃而解。“村民上访,其实更多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渠道,有些问题确实不能完全解决,但是可以化解,来找我的村民我都能让他们满意笑着走。”说到这点,他的脸上也都是满意的笑。

历红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第一要义是要贴近群众。他经常提到“干群一心”的观念,于他而言,一年的村官经历里,他最骄傲的就是平时经常在村里走走,和村民聊聊天。而矛盾的是,他依然遗憾走进农户家里的时间太少。他说:“还不够,去的次数还不够多。”

赢得村里上下的好评,也不仅仅是坦诚相待,他任劳任怨的付出也都被大家看在眼里。作为山区乡镇,每年2、3、4月份,就是当地的防火季节。他形容自己是一线的战斗员,一旦发现火苗,立刻人工用铁锹敲打火苗灭火。正月十七,历红丰从家里回来的第二天,立刻进入战斗,从下午两点打火打到第二天五点。“一个村打完,另一个村紧接着打来电话,我们放下正在吃的泡面立马又上山。山路上有荆棘,我手被刮到,直接裂开了,找了手套包上继续打火,回来一看手机那天走了28公里,脚上磨了六个血泡,三四天只能穿拖鞋。”他回忆当时是24小时随时待命,手里握着铁锹,“哪里有火就哪里上”。

“我一直觉得农民不易,农村生活不易。太多人因病致贫,辛苦挣钱一辈子,一场病什么都没了。”历红丰语速慢了下来,摊摊手,很同情,也很无奈,“大多数情况下是钱没了,人也没了,让人心痛,精准扶贫开始之前新农合在外地看病能报的很少。”历红丰想起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写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到杜皮乡,他的感受更加深切。他感叹农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觉得农村缺少一种向上的活力,他希望自己创业可以为农村造血。

每天看书、记日记是历红丰坚持的好习惯

从象牙塔到乡政府,可历红丰的创业梦不曾泯灭。“来之前,我想自己创业;来之后,我想带着农民一起挣钱。”历红丰说。看到杜皮乡繁盛的植被,历红丰觉得这里的环境适合发展食用菌种植这种集约型农业。“我第一时间就赶回学校,找到学校的教授咨询情况,但是学校的教授表示目前的食用菌经济效益并不好。”历红丰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反馈感到气馁,他自己着手调查。在调查了湖北白沙洲蔬菜批发市场等多家市场以后,最终还是因为经济效益差而放弃了这个项目。“我搞项目的话,自己挣不挣钱无所谓,但是本着的是让老百姓挣点钱。本来这里的百姓挣得都是血汗钱,辛辛苦苦赚来的,如果投入了没有回报的话,感觉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职。”

在孙家冲村书记漆为富眼中,这个小伙子认真负责,十分踏实。“像我们这一代的干部啊,关于电脑打字的工作什么都不会,他什么都做了,” 他说,“他和我们老一代人也不一样,眼光更广,思路也清晰。”正因如此,村里对历红丰的创业十分支持。在和漆为富商议之后,历红丰带着鹌鹑养殖的项目参评了湖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并夺得三等奖。然而创业之路总是曲折,鹌鹑养殖的项目由于发展思路转换而变更。项目策划阶段,历红丰买了不少书籍自学研究,单是鹌鹑养殖,他就买了5本书,对比不同的养殖方法去看去研究。“本来做一件事就不是说做就做,是需要前期很长久的准备的。做每个项目之前都需要策划等工作,只是我一个人都做了。”

尽管历红丰一个人做了一个项目的所有工作,但是要放弃时他也没有不舍,“做鹌鹑养殖的答辩时,我就表示鹌鹑养殖这个项目的粪便再利用是我主攻的方向,当时湖北十大创业导师马扬就评价道:粪便再利用是提高效益的着力点,是发展的未来趋势。从鹌鹑养殖到有机肥也不是快速地转身、是一个一生二的关系。”他说,“我个人感觉恰恰是有了这个机会,我才能对此有所了解。将来我从事农业的话,我也对它有所了解,有一点点的发言权。我从来不会觉得后悔做了什么,只会后悔没做什么。”一波三折之后,历红丰终于确定了有机肥的项目,在与我校周文兵老师取得联系后,定下初步方案,顺利启动。

“当时选了村官虽是偶然,但是我从来都是这样,事情既然接手,就一定是以担当的精神去做。”访谈中,他多次提及王岐山的一句话,一字一顿有力地讲出:“用担当的行动去诠释对党的忠诚!”,他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一定要以担当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价值。就像当时进华农,‘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校风对我个人的人格培养和人生理想的树立有很大作用的。”

记者手记:

学长的办公室只能用残破来形容,红漆木制格子窗户敞开着,随风颤抖几下。墙壁蜕了一层层的皮,露出斑斑霉迹,门框上还趴着一只十厘米长的不知名的昆虫。访谈中,我们试着问一些细节和情感层面的问题,显然他回答得不够好,东北人大大咧咧的性格似乎对这方面没有记忆存储。也许是因为他乐观的性格,他对自己吃过的苦并不在意,所以也没有太多纤细敏感的神经去感受那些脆弱或深沉的感情。

学长做事效率极高,协调能力强,这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为我们一行妥帖安排好了所有交通食宿,打点好房间,尽可能地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自己一趟趟上下楼搬水搬被子,自掏腰包请我们吃饭,叮嘱我们晚上小心蚊虫。他反复强调华农人是重情感的,一定要给学弟学妹提供最好的条件,因为我们的到来和工作时间产生的冲突他都妥当处理好。他考虑地十分周到,从住宿到饮食,甚至热情地搬了两大箱的饮用水进我们的宿舍。他把自己的宿舍让给远道而来的学弟,自己搬进了楼下潮湿的房间。他甚至为我们的采访出谋划策,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地十分妥帖。

采访过一些基层华农人,历红丰学长最大的不同,就是创业。闲谈时不管我问什么问题,他总能“固执”地绕回创业的故事,且滔滔不绝,让我不忍打断。大学期间搞创业,实习也在创业,报考村官也是因为创业梦,来到基层,除尽职做好本职工作,还夜里加班加点研究自己的项目,肯下功夫自学,又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优势,将大学的视野和资源带到基层。他的创业是自由的,可能比在大学参加创业比赛更自由,由基层的土壤慢慢去孕育,失败了就马上重新开始,坦诚来讲,他的创业项目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但他却笑着把所有经历讲给我们听,没有抱怨和后悔,只讲从中学到了什么,坚信自己会成功用创业改变三农的现状。

(文|陈辉 杨秋怡 图|梁喻

审核人:张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