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水产讲坛】华中农业大学2025年第11、12、13期“水产讲坛”于水产学院召开

日期:2025-11-11作者:孙孟娜 供图 曾芷丹 审核人:涂笑 浏览量:

(通讯员:孙孟娜)20251110日,第111213期(总420期)水产讲坛在水产楼A105报告厅举行,特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孟令红研究员、高山研究员与黎奥副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前沿学术成果,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交流。

孟令红研究员作报告

孟令红研究员以 从活性天然产物的多样性解析到生物合成为主题展开报告。天然产物是创新药物开发的核心来源,其研究团队聚焦深海冷泉、海山、热液等特殊生境开展系统研究。

研究中,团队从深海冷泉潜铠虾中分离获得疣状弯孢菌,从中提取出系列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同时对海山真菌 AS506 中的含硫生物碱类代谢产物进行深入探究,成功分离鉴定 23 个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

在活性分子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方面,团队首次揭示细胞色素 P450 酶的新功能及催化机理。针对海藻内生真菌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成药性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显著抗肺癌活性,具备发展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高山研究员作报告

高山研究员围绕 海洋硅藻适应海洋环境的机制带来专题分享。其团队以硅藻为研究对象,系统阐明了硅藻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完整调控路径。

硅藻通过感知海流中 Fe 浓度变化,调控 ISIPs 基因表达以调节铁吸收;在上升流过程中,通过 CryP 蛋白感知光质变化,优化捕光天线系统以快速适配光环境;到达海洋表层后,面对强烈波动光,借助 PGR5 等因子调控光合电子传递,实现对波动光的快速适应,最终达成大规模繁殖。

黎奥副研究员作报告

黎奥副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 基因复制:新基因 DDC 模型命运的新认知与调控。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类,牡蛎主要栖息于河口和潮间带,面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研究发现,HSP70IAPSOD 等关键环境适应基因在牡蛎中高度扩张,其高适应性和高可塑性成为应对环境变异的核心生理机制。特异性家族的基因复制是牡蛎盐度适应分化的重要遗传基础,而近江牡蛎中虽存在半胱氨酸双加氧酶(Cdo1)的特异性扩张,但牛磺酸含量仍保持较低水平。

在场同学提问

本次讲坛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在场师生结合报告内容积极提问,三位研究员针对相关学术疑问、研究细节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让在场听众收获颇丰。


背景资料

孟令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所海洋天然产物与生物合成研究组组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药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从事海洋特殊生境真菌资源开发与创新药物研究,发现了系列新型抗肿瘤和抗菌活性天然产物分子,在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SCI论文73篇,他引1609次,主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是斯坦福大学和Elsevier数据库收录的有机化学领域World'sTop 2% 的科学家

高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藻类对环境因子的应答和调节机制研究。主要以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为工具,探究典型海藻对环境因子的应答和调节的分子机制,创制高产优质经济海藻新种质。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PlantPhys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的论文已被Nature等期刊引用800余次。已申请或授权专利3项,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

黎奥,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牡蛎等贝类种质资源精准评估可塑性适应机理解析以及优异性状种质创制等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于In:novationNat EcOlEvOlMol BiolEvO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布水产行业标准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持国家、中国科学院等项目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