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ABOUT US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从游沙龙:王湘如谈新传染病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4-30来源:

(水产学院通讯员 吴淑敏 供图 杨惠敏)427日晚7点,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生党支部邀请动科动医学院预防兽医系王湘如教授做客从游沙龙,在水产楼209以“新传染病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启示”为主题进行分享。

王湘如指出,人类60%的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人类新发传染病75%来源于动物。SARA(2003)H5N1(2005)H1N1(2009)H7N9(2013)MERS(2015)ZIKA(2016)COVID-19(2019) 等重大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相继在我国发生和流行,并在不断的出现变异。

王湘如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非洲猪瘟的危害、流行现状、面临的挑战、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讲述,说明了新发和再现传染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阐释了动物疫病的严重危害和对其进行防控研究的必要性。

随后,王湘如以伪狂犬病毒(PRV)为例讲述了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内容,他从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和跨种感染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首次分离出人源PRV毒株,提出人伪狂犬病脑炎的定义。他强调,病原学研究是其他研究方向的基础。他分析2012 - 2017年我国PR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多样性,鉴定出变异毒株的特异性突变位点,明确人源PRV毒株的遗传特征。并对病毒感染人的致病机制和病毒跨种感染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构建荧光标签毒株,建立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对抗病毒药物进行筛选。基于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变异监测,筛选毒力强、流行广的毒株,敲除关键毒力基因,构建弱毒疫苗候选毒株,并进行免疫效率筛选。

王湘如结合自身研究内容,总结对重要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看法。他指出,开展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病原结构与功能、病原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揭示出病原遗传演化、传播规律、致病与免疫机理,有利于对动物疫病的发展进行新的预测。其次,对于动物疫病出现的新表型,发掘新药靶标、诊断标识、新型化合物,开展新型药物、生物治疗制剂、疫苗与诊断试剂研制。他谈到,研究人兽共患疫病防控、净化、根除的新技术、新方案,能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

报告结束后,在场学生对本次报告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结合个人研究方向争相提问,现场氛围热烈。

活动最后,王湘如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对其研究方向的选择历程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做研究始终要瞄准关键科学问题。他谈到,对新生来说,要想系统的了解一个新的领域或方向,应首先阅读相关的博士论文,对该领域的概念和模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对高年级,不应限制在狭窄的个人研究方向内,要对新技术、新内容有一定的敏感度,且应花时间进行学习;其次,做实验之前,应有完善的实验方案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接受超出预期的实验结果,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实验;最后,应学会规划研究和生活,做任务清单,拒绝拖延。


【背景资料】

王湘如,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主要聚焦动物重大疫病和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学、致病机制和诊断防控研究。重点围绕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伪狂犬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特征,开展了“以抗感染靶标挖掘为导向的病原与宿主互作”的基础研究。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篇。


审核人:吴昊